校友访谈(25)||田野:生于田野 回馈乡间

发布者:周苏展发布时间:2018-09-17浏览次数:572


 

   “我是大别山农民的儿子。农民,是我永远的身份证”——田野

   田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84级经济学校友。现任重庆现代财税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


慨叹大学沃土 培育优秀人才

   田野这样描述大学生活给他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我来自农村,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大学。第一次走出山村来到省城,展现在我面前的就是一片广阔的天空。”大学,不仅是一片知识沃土,还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为人处世的方式、良好的性情和品德的形成、家国情怀的种植都需要环境的浸润和滋养。


   大学的老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了包括田野在内的一大批学子。“他们不能简单的被描述为社会精英。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了内心向往的未来。”田野深情地回忆自己的大学老师,“大学,可以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


放弃安逸前程 支援西部建设

   1988年,田野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毕业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的大学生都怀揣着成为国之栋梁的梦想。深深根植于我们骨髓中的爱国文化与情怀,不断激励着我们。”因此踌躇满志的田野放弃了学校分配的位于广州的工作岗位,放弃当时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机会和优渥的待遇,毅然前往西部地区,扎根基层。三十年来,他见证着西部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看着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逐渐建成。同时,他也毫不保留地为这份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未放下过作为农民儿子的责任和担当。穷尽半生,红颜虽老,心依旧。

田野讲述自己的经历


秉承父亲遗志 建起跨代桥梁

   “50年前,父亲建了一座小桥;50年后,我回到家乡,修一座新桥。”田野的父亲是蕲春的一位村支书,为当时闭塞的小山村修建了第一座桥。经过50年的风风雨雨,小桥早已破败不堪,车辆无法通行,村民们出行极为不便“父亲过世了,我是他的儿子,在村子里长大,我要完成他的愿望”田野简简单单地说道。2009年,田野带头组织捐款,聚集社会各界众多爱心人士的力量,为家乡修了一座新桥,一条新路,同时修整了其它基础设施。


   也许,以后村里会有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座桥,这条路,走出去。


坚守简单之事,不忘质朴之理

   在年轻时田野为自己划下一条底线:做一个对社会没有负担的人,在此基础上,争取对社会有所贡献。三十多年来,他不忘初心,也从未放弃坚持这条基本准则。他诚恳地说:“身处变化的时代,免不了浮躁甚至焦虑,要有自己的底线,要记住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


   田野鼓励当代大学生要坚守初心,勇担责任。他说:”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不止一条,我们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不一定要追求高大上的东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心怀感恩,坚守底线,未尝不是灿烂一生”。


   他忘不了养育他的家乡,明白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道理,于是选择了回馈;他忘不掉恩师的教导,放不下少年时的豪情壮志,于是放弃大多数人会选择的道路,用行为书写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田野与重庆-四川校友寻访团师生合影


(文/图   程灵波   李紫钰)

  

(7月中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支团队分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四川等地寻访了50余名校友。现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平台陆续推送校友访谈文章,以定稿时间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