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母校之学府春秋⑫ 回忆中南政法学院筹建时期的校园建设

发布者:吕久月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320

曾广鸣口述  陈博整理

 


 

我是湖南人。1952年湖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参加中南政法委员会干部训练班,1952年底,在广州参加司法改革后,分配到中原大学。其后,在中南政法学院和湖北大学工作。1961年改任物理系党的书记。1962年湖北大学数、理、化学科调到华师,我被调到武汉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决定筹建后,我被调回到中南政法学院筹建处基建组工作。

“我们是来吃苦的”

 “我是来吃苦的,来做贡献的。”我们基建组成员都是抱着这个思想来工作的。当时的茶山刘这个地方,是水塘、农田和一大片旱地山坡。一到下雨,到处都是一尺多深的黄泥。我们基建组同志最先下到现场,不分日夜,冒着风雨顶着干。那时,汽车还不能通到工地,只能到民院。我们就靠走路和坐船过去搞建设。中午吃饭就在工地上自己烧火做。

那时从民院到现在招待所位置,都是湖面,要坐船过去。我们有的同志好几次都掉水里,爬上船来再往前划。创业很艰难,什么事都要求人才能办得成。为了能够从民院修路进去,我们有个同志跑到主管单位负责人家里,去了几次,都没办成。实在没有办法,在人家家里不走,看到他们家的马桶坏了,挽起袖子就干活。负责人看他为了建学校这么诚心诚意,感动了,这才把修路的事情解决了。

那时招待所未盖起来。基本吃在工地,住在农民家里。那时真是艰苦奋斗,什么困难都不怕。一穷二白,从零开始,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一环接一环,用爬坡的精神,把工程完成,终于把事情一件一件办完了。我们有一个指导思想,无论干什么工程,对谁都必须搞好关系,要靠真诚和信誉赢得别人的支持。所以司法部对我们在资金从来都能满足需要,多余的钢铁、木材、水泥“三材”指标都放到我们学院,非常信任我们。

精打细算勤俭建校

处处精打细算,时时勤俭节约。

第一、当时学校补偿了农民400万元新菜地开发费,后来经过努力,退回来250万。

第二、在选聘建设单位时,因为中建三局按照国家一级公司取费,比较贵。为了节约成本,我们采取分门别类的办法,像图书馆、行政楼等这些比较重要的主体工程,请中建三局建设。有些服务配套设施等工程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给中小公司,可以节约不少钱。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由省建筑公司和新洲建筑公司来承建。

第三、资金采取“一支笔”,叶和清副院长和我分别负责预决算。所有的工程都严格通过预决算。一项一项拨定额审查,处里专门有人进行预决算审查,再经过建行审查拨款,一般都要节省10-20%。我们的工作严格遵守政策规范,建设银行非常信任我们,只要我们送过去的预决算方案一般都能通过。

第四、我们对所有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掌握得特别清楚,比如征地政策、青苗费,都调查清楚,在协议里面写得清清楚楚,该给的一分都不少,不该给的一分也不给。严格按照政策来。所以我们征地,报给国家的任务书是3万/亩,最后征下来时1万/亩。买地合同从2月份谈到11月份。经过长达9个月的谈判,最后谈成,没有任何后遗症。

第五、我们在征地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条:坚持实事求是,绝不“苛刻”群众。如拆迁,按照计划,龚家村全部拆走。我们首先请武昌县安排安置地,他们现有的房子,材料面积都量清楚,质量都评估准确,按照面积和材料质量给钱,材料也配备好,让他们自己建。规定搬迁时间为3个月,到时候村民都搬迁走人,省时省事,不耽误时间。整个村子算下来,拆迁安置只花了2万块。我们对这一点感到很自豪,省钱办事,干干净净。

第六、凡事都做好充分准备。像钢材水泥砖头等建材都事先备足。还预购了100个立方夹板,这在当时很难买到的,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的木材,给总务处做办公家具。又比如苗木,除了学院当时需要的以外,特意多储备了雪松、桂花、广玉兰等部分苗木。专门去咸宁买丹桂,樟树自己播种,长成幼苗后移植,就省去一大笔买树苗的钱。有些工程则跟国家规定结合起来,比如人防工程的要求,体育馆下面就是人防,既完成了国家任务,又扩大了使用面积,一举两得。学校的校园建设的费用实行的是投资包干制。当时跟司法部、国家计委报的计划是400亩校园面积(实际面积460多亩),投资4000万(实际投资连同图书设备在内一共6484万),新建13万平米建筑,最后,经国家总体验收合格,整个工程节约了800万。

文章选自《岁月如歌》—校庆60周年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