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母校之我的大学③ | 珍藏心底的记忆

发布者:吕久月发布时间:2021-11-02浏览次数:256

张晓航

 

光阴似箭,中原大学自1948年建校至今(2008年)已60年了,在母校60年华诞的日子里,我把珍藏了近60年的三张毕业证、一张奖状摆在画案上,抚摸它、欣赏它。当年十五岁的我,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了,回忆往事,使我感慨万千!

 

1948年初冬,我从长葛县中回到和尚桥家里(现长葛市所在地),正逢中原大学由宝丰迁至开封,途经我的家乡,中大师生身着灰军装,头戴灰军帽,唱着“走,跟着毛泽东走,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扭秧歌,打腰鼓,个个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我看得心潮澎湃,万分激动,很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时,我看见父亲也穿着灰军装在这个队伍里,(我父亲张泮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他在宝丰参加了中原大学学习,编入14队)。就走过去对他说,我也想参加革命,他说:好啊!《诗经》上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你若参加革命,就叫晓杭吧。

 

回到县中,再也无法安心学习。这时,校领导对全校师生做形势报告,鼓励大家参加革命,并说在中原大学学习几个月,胜似在这里学习几年。经过自愿报名,学校组织了13个同学,拿着长葛县中开的去中原大学的介绍信(路条)出发了。沿途设有接待站,吃饭住宿都不要钱,在尉氏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走到开封了。中原大学工作人员把我们安排到招待所住下。经过考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的责任”),然后我被录取到中原大学第一部,第二十队。队主任是牟政,他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与学员打成一片。我是穿着棉衣进校的,只发了一顶灰军帽,很遗憾!

两排平房,是我们二十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每个学习小组有一间带阁楼的房子,上边住宿(睡通铺),下边开会、学习。每人发一个马扎,上大课时坐在马扎上,边听边记笔记,然后分组讨论,全组围坐在两张方桌旁,发言踊跃,充满激情。伙食是高梁面做的窝窝头,颜色黑红,大家称它为“黑铁塔”。天气寒冷,有时窝窝头里带冰碴,咬着嘎巴嘎巴响。生活虽艰苦,但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精神愉快,过得很充实。

 

我们组里有个同学会画画,记得有一天去植树,他画了好多张速写,回来就张贴到队部的壁报上,我很羡慕,因为我自幼也喜欢画画,但没画过速写,更没有勇气把自己画的画贴在壁报上。

 

在二十队学习四个月就毕业了,毕业证上有中原大学校长范文澜,副校长潘梓年的红色签名印章。现在看着,心情仍然很激动。

 

因为我喜欢画画,经面试,被分配到文训三班为学员,班主任是方堃。1949年6月,中原大学整体搬迁,南下来到武汉。出发前学校规定,一个人只能带几斤行李,做背着行李行军的准备,所以一切能保暖的衣物都丢弃在开封了。当时火车只通到长台关,然后步行或坐大卡车。在行军途中,我平生第一次露营,和同学一块打灶、拾柴、烧火做饭,尽情的品尝野外露营的乐趣。行军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新奇和兴奋。

 

我们是站在大卡车上开进武汉的,住在两湖书院(现为武汉音乐学院),我记忆最深的是夜晚睡觉时,下面臭虫咬,上面蚊子叮。有同学风趣地说:上有“飞机”下有“坦克”。为了对付蚊子,学校给每人发了几尺蚊帐布,天气热,没有汗衫穿,女同学就在蚊帐布上动脑筋,把它做成圆领衫,穿在灰色列宁服的里边,男同学们把几尺蚊帐布蒙在身上,抵抗蚊子。

 

我们一到武汉就排练和演出话剧《城市属于人民》。上街扭秧歌,打腰鼓,演活报剧。最好玩的是演活报剧《耍猴》,没有猴子,就让一个同学扮演猴子,就像西游记里的孙大圣,学猴子的各种动作,吸引群众打开场子,进行宣传。还画了许多漫画,贴在武昌解放路的桥下。总之,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1949年8月,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成立,原来的武昌艺专并入文艺学院,成立了美术系、音乐系、戏剧系。我进入美术系,开始正规的学习绘画,任教老师是武昌艺专来的讲师、教授和解放区来的专家。当时,是用木炭条画素描,用的木炭条是同学们自己烧制的,用馒头捏成团来修改画面。我初次正规学画,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对老师讲的画法与要求很容易接受。年龄小,思想单纯,学习专心、认真,因此,进步很快,学期末被评为甲等学习模范,并发了奖状。

 

当时,虽都是同学,但年龄各异,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一部分是从武昌艺专转过来的,也有从老解放区来的,但大家以诚相待,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我饱尝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有个女同学,她在十四队时与我父亲是同学,现在成了我的好友,我没有鞋穿,她就用帆布挎包做成鞋帮,让鞋匠挂个鞋底给我穿。业务好的同学,经常辅导我,在业务上给我许多帮助。我深知,我的进步快,只是在我的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所以我一直虚心的、积极的、认真的学习着,进步着。我于1951年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毕业。毕业证上印着校长潘梓年,副校长孟夫唐,院长崔嵬、俞林的名字。

 

1953年院系调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文艺学院、广西艺专合并后,成立了中南美专、中南音专。这是当时中南地区美术、音乐的最高学府。(中南美专于1958年整体搬迁至广州,成立了广州美术学院)我有幸于1953年至1956年,在中南美专绘画系学习。校长是从北京来的老干部,著名油画家胡一川,从中央美术学院来的毕业生任助教。教师有华南来的关山月、黎雄才、王道源;中南的张肇铭、王肇民、周大集;广西来的阳太阳等等,这些著名画家、教授、学者云集武汉,真是人才济济。

 

当时的教学要求十分严格,用铅笔画素描,必须仔细观察,准确用笔,根据对象的形体结构,用不同的线条组合,画出块面与明暗关系,塑造出坚实而生动的形象。课程有素描、水彩、油画、国画、创作;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等。这几年的系统学习,奠定了我一辈子从事美术事业的基础。几十年来,风风雨雨,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用我的画笔,工作着、创造着。

 

啊!母校——中原大学!是您培养我,教育我,使我成为一名有一技之长的美术工作者。几十年来,不论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一想起您的培养与教诲,我就激动不已,无限感激!我爱水墨、我爱色彩,我在墨与彩的太空中翱翔!这一切,都是您,我敬爱的母校给予的,让我在这里用文字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文章选自《岁月如歌》—校庆60周年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