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石溪村脱贫不能忘了陈艳辉

发布者:周苏展发布时间:2017-05-11浏览次数:655

益阳城市报社

编者按:   

“魂断清明泪雨崩,我失骄阳君失兄。天妒英才天亦悔,今生无处觅知音。”41日,陈艳辉同志正准备去赫山区汇报安化县对口帮扶的工作方案时,因突发疾病,匆匆告别人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48岁这个正当作为的年龄。

益阳市委书记瞿海45日批示:艳辉同志不负组织重托,奋战在脱贫攻坚、对口帮扶第一线,深入贫困村组,密切联系困难群众,献身扶贫伟大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陈艳辉于19691月出生于湖南省益市赫山区衡龙桥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92年,他中南财经大学统计专业毕业后就分配在本地乡镇财政所工作,后又在原羊角乡、原白石塘乡、区监察局等单位工作。20171月调任赫山区经管站站长,随后受命为赫山区驻安化县清塘铺镇石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1  与石溪村结缘。陈艳辉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所有的潜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可能会失败,但放弃则意味着你根本不可能成功。”

  “我始终不敢相信陈队长就这样走了。”417日,离安化县清塘铺镇石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艳辉去世已有大半个月了,安化县石溪村支部临时负责人熊成业依旧难以释怀。

  这些天来,每每看到陈艳辉队长坐过的办公桌、睡过的房间、穿过的球鞋,甚至是使用过的脸盆,他内心一阵酸楚,不是滋味儿。因为他深刻的记得陈艳辉队长第一次到石溪村报到的场景。

  大概3个月前,陈艳辉带着队员拖着简单的行李来到石溪村,坚持要住到村民家。一进村,陈艳辉来不及多说,立马打扫房间、安排床铺、拼装电脑、添置用具,忙个不停。生活、办公、组织村民开会,都在这位石溪村支部临时负责人熊成业的家。熊成业回忆道,他每天清早出门,天黑才回家,一家一户座谈走访,晚上在房间里还要忙到深夜。在石溪村的51个日日夜夜,他踏遍了石溪村的山山岭岭、沟沟坝坝,并挨家挨户找人拉家常、问情况,多方查找资料,几易其稿,制定了《光伏帮扶项目实施方案》、《禾花鱼养殖实施方案》等7个产业帮扶方案。

  帮扶不是儿戏,攻坚迫在眉睫,必须要选派得力干将。于是陈艳辉进入组织的选派视野。他也向组织主动请缨,愿意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此,他与大山溪流、贫困村民结下了不解情缘。

2  倾情扎进深山处。陈艳辉在工作日志中写道:“人有一种能力叫潜能,它像一粒种子能发挥人的超常遐想,只要我们努力在知识的宇宙中探索寻求,挖掘出自身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扶贫战’。”

  石溪村是安化县有名的贫困村,虽然这里风景秀美,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底子薄弱,交通不便,依然贫困,年人均收入不足3500元。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6521人,脱贫形势不容乐观。在陈艳辉的心里知道,石溪村的这场“脱贫战”是一场硬仗!

  村支部临时负责人熊成业是第一个知道帮扶工作队到来的人。这个精干朴实的山村带头人,骑着摩托车接到了风尘仆仆的工作队。为方便工作队吃饭,村委准备添置一张西餐桌。曾任监察局副局长的陈艳辉看见后,立即予以拒绝:“吃饭有张桌子就好了。难道没有西餐桌我们就吃不了饭了吗?”

   由于刚起步,扶贫队办公室里的相关办公设备尚待完善,陈艳辉带去了自家的2台笔记本电脑,用于情况收集和资料汇总。有人说他傻,公家的事情用私人物品干嘛。他总是笑呵呵地解释:“工作上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力所能及,能够给单位和他人提供方便,一定不说二话。”

  安顿好后,陈艳辉把工作的第一个视角点放在了村支“两委”干部身上。他带领队员来到村委和村干部家中,详细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和资源优势,初步谈了发展思路——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石溪村山路难行,贫困户分布零散,望着短短的直线距离总是要绕路,不深入群众家庭,难以掌握第一手实情,也会淡化与群众的感情。

  他行进在进组入户的路上,他不时地嘱咐着队员,他每一次都走在最前面。除了主动走访,临时帮扶办也充当了“群众来访办”,陈艳辉是“第一接访人”,给群众倒上热茶,把他们当做家人。在帮扶的日志里,记载着他共接待群众15人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当面答疑解惑、加油打气。

  双腿有力量寸土,步履生风问穷亲。陈艳辉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将136户贫困户全部走访到位,并分别作了详细的登记。

3  一心谋划脱贫篇,陈艳辉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对待工作要像一颗永不生锈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一定要改变贫困现状!陈艳辉在走访中,深入了解了中药种植、果园苗圃、家畜养殖等发展现状和瓶颈,并上网查阅大量产业信息和技术资料,为出台产业帮扶项目实施方案积累了深厚的实情素材。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村民刘道珍是从事生猪养殖的贫困户,奈何缺少技术,市场消息不灵通,一直以来处于亏损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都亏怕了。陈艳辉得知后,立即到他家中了解情况,给他分析政策利好,讲解致富经,并推荐他到长沙参加产业帮扶种养殖技术培训,并先后多次打电话鼓励刘道珍:“脱贫要靠技术、靠知识、靠能力,你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等学成归来,发展好自己的产业,带领好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如今,刘道珍学成回乡,成了养殖的小专家,并与村民共同成立了“安化县石溪种养专业合作社”。

  进村以来,拦河坝的修建和村民饮水安全是压在陈艳辉心上的重担。他沿着主灌河流石板溪溯流而上,一路查看原有拦河坝情况,一路考虑着哪里需要维护新建,如何修建,修建多少等问题。听说村上还有1500多人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陈艳辉爬上海拔670多米的熊家仑踏勘优质水源,仔细察看饮用蓄水池的运转情况,琢磨着尽快把安全饮用水引到农户家。

  日夜交替,披肝沥胆,一次次走访调研,制定方案,通过20多天的努力,陈艳辉拿出了长达30页的产业帮扶项目初步实施方案,涉及光伏发电,中药材种植,生猪、黄牛、黑山羊、土鸡、禾花鱼养殖等项目,内容丰富、步骤明确、方案规划切实可行。

4  不舍的工作不舍的情怀,陈艳辉在工作日志中写道:“人生最幸福的是,始终如一地走自己的路,那其实是没有路的,只为了坚持做心中的事业,我们决绝地固守着这份执着。”

  陈艳辉本就身体弱,从湖区到山区多有不适,加上连续低温多雨,已经感冒20多天。领导同事都劝他回家看医生,保重好身体要紧,但是他担心产业帮扶方案还有漏洞,想忙完这段时间再去治疗。331日上午,陈艳辉感到头痛,便到村卫生室买了一点药吃下,31日下午,工作队队员们看他脸色愈发不好,再次强行劝其回家。将方案再次完善后,陈艳辉这才恋恋不舍地告别那熟悉的山川,晕沉沉坐车回到家。谁知隔了一晚上,他就永远地离开了。

  当石溪村的村民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山川满是哀伤。

  417日,记者在帮扶队的带领下,来到陈艳辉生前扎根的地方,重走他走过的山路,重访他去过的人家。刘道珍见到记者,心情很激动,他说,他到现在都无法相信陈队长就这么走了。对他的养殖,陈队长尽心尽力,告诉他如何打申请报告,鼓励他发展自己再带动一片。现在,报告未完,人却不在了。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中药加工作坊老板曾昱坤重复最多是,“陈队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多年挚友刘文斌曾多次劝陈艳辉,要他回来看病,不要太拼命,可陈艳辉却说:“现在才刚开头,怎么都不能离开,死也要死在这里……”

   陈艳辉把石溪村的乡亲当亲人,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困难群众。为了石溪村的乡亲们,他忍痛割爱把对家人的牵挂与思念埋在心底。妻子蔡小玲含着泪告诉记者:“当初知道丈夫带队去安化帮扶时,我内心是反对的,但他是出了名的工作狂,耐心地跟我细梳密理,说组织的重托不能辜负,群众的期盼不能漠视,甚至和女儿结成同盟对我集中攻关,以换取我的支持。作为一个妻子,我能嘱咐他的,仅仅只是保重身体。”3月下旬,陈艳辉曾跟妻子约定,他已走完所有的贫困家庭,有空会带她去看看山里的情况,还说三年后带她来看大变化。

   而这一约定,竟成了永远的遗憾……  ( 记者/田晶  通讯员/杨小谷  夏艳辉  徐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