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母校之我的大学② | “抗大”式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

发布者:吕久月发布时间:2021-10-26浏览次数:1358

杨承毅 

现在70岁以下的人都不知道:河南省曾有过一所为开封市革命知识青年而建立的“抗大”式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它产生在解放战争大决战前夕,开始时是一所“抗大”式的短期干部培训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具有许多大规模正规化的大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祖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数十万人才,其中许多人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和成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中原大学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五年(其中在河南省宝丰县和开封市两地仅为十一个月)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而光荣的一页。今年的“八一”建军节是中原大学建校60周年的纪念日。

 

战火纷飞的大决战前夕的国内形势

1948年是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第二年,也是开始战略决战的第一年。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刘、邓大军解放了豫东南、鄂东、皖西的广大地区。陈、谢大军解放了豫西和陕、豫边境。陈、粟大军解放了陇海铁路以南、淮海以北广大地区。三支大军会师中原,把鄂豫皖,豫西,豫皖苏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党中央根据这一情况,于1948年5月恢复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任命邓小平为中原局第一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司令员,陈毅和李先念为副司令员,张际春、宋任穷为政治部主任。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司令部,驻在河南省宝丰县和鲁山县之间的农村。

 

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成立后,于1948年5月开展了皖东、皖西和南阳战役。6月份开展了解放开封而又战略转移的睢、杞战役。这是准备进行淮海战役大决战的前奏,也是彻底打垮蒋介石反动派,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以开封革命师生为基础而成立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

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河南省省会开封市,经过三天四夜的激烈战斗,于6月21日解放了开封市。三天以后又主动撤出开封,战略转移到杞县以东展开了睢杞战役(在全国属中等战役),并取得胜利。

 

在开封解放的三、四天中,有许多民主人士,学者,教授和一大批大、中学生自动投奔革命阵营。在解放军的护卫下,从开封市到达宝丰县城。6月29日河南大学嵇文甫、王毅斋、李俊甫等教授和罗蝇武副教授一行79人乘汽车到达宝丰县城。7月9日又有开封市的大、中学生287人(其中女生96人),步行到达宝丰县城。这批学生中有大学生98人,专科生39人,社会青年35人,其余全都是高、初中学生。他们来自:河南大学、中原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农业职校、畜牧学校、开封师院、艺术师范、开封高中、开封女中、北仓女中、静宜女中、开封初中、两河中学、维新中学、大河中学、黎明中学、力行中学等学校。这批学生到达宝丰县后,大部分要求到解放区的华北大学继续学习。

 

中原局的领导同志经过研究后认为:随着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各方面的干部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感到知识分子非常缺乏。为了把这批革命知识青年经过教育,改造成为革命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革命战士,为前线和后方输送急需的干部和建设人才,所以就决定:以开封市这批师生为基础,建立一所革命大学,并定名为中原大学。

 

经报请党中央批准后,中原局专门成立了: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由陈毅、张际春、刘子久、嵇文甫、王毅斋、张柏园、罗绳武等七人参加,陈毅任筹委会主任委员。

 

1948年7月15日(开封师生刚到宝丰县六天),陈毅对学生们作了《来解放区学习与工作》的报告。在报告中讲明当前的国内形势和革命的目的,使广大学生安下心来,留在中原大学参加学习,为当前的革命战争和今后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1948年7月26日,陈毅又对学生们作了《目前形势分析》的报告。在报告中讲了当前的国际形势,讲了苏联和美国的情况,还讲了世界各国革命力量逐步发展强大的情况,说明: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打不起来的……根除了学生们的崇美思想和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怖情绪。7月27至28日中原解放区民主政府主席邓子恢又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的报告。每次报告以后师生们都进行热烈的讨论,收获很大,提高了思想认识、坚定了在中原解放区学习和工作的信念。

 

1948年8月2日,在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上,由刘伯承司令员庄严宣告:“中原大学正式成立了”。学校的校址就设在宝丰县的大白庄村。

 

中原大学成立后,1948年8月邓小平书记赴西柏坡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与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商量并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从华北大学抽调孟夫唐、刘介愚、梁维直、李光灿、林山、俞林、方衡等同志及从上海撤回解放区的原《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南下到中原大学工作。中央任命历史学家范文澜为校长,潘梓年为副校长,张柏园为教务长。在这一个月中又从晋察冀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调来干部200余人,参加中原大学的筹建工作。

 

1948年9月9日刘子久作了《学校的性质和方针》的报告,在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原大学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解放区的华北大学是同类性质的革命大学。以及这个大学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和中原大学有什么特点等问题。9月12日将学生分为四个政治大队和一个研究班,按学校的教育计划正式开课了。其中:嵇文甫讲辩证唯物论,王毅斋讲社会科学概论,罗绳武讲社会发展史纲,刘国明讲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等。9月25日中原大学派出十个招生组,到河南省各地招来新生428名。10月22日郑州解放、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郑、汴两市有大批青年学生来到宝丰县投考中原大学。学生人数达到1966人。

 

中原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中原大学的特殊性:

1、因为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来中原大学就学的学生,都不称为“上大学”,无论学生或家长都称为“参加革命”,有些农村家长还称为“投八路”。

 

2、当时投奔中原大学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在战争中解放军撤出开封和郑州,国民党反动派回来了,就会给家长安上一个“通匪”的罪名。所以不少学生改名埋姓,另起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

 

3、中原大学是一所“三无”大学。就是:无教室、无课本、无宿舍。这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二、中原大学的学习环境:

1、近2000名学生都住在县城以外的村庄里,有的一个政治大队(150人)要住在几个村庄里,距县城3-10华里不等。每星期由副校长潘梓年在县城大操场里作一次《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由学生自己作记录(两条腿当桌子),回到住所进行讨论。

 

2、学生们听报告时都坐在地上,每次报告3、4个小时,大家坐得腰酸腿疼。在中间休息15分钟,各大队之间就互相拉着唱歌。

 

3、学生们好奇地学到许多“新名词”,如:个人英雄主义、家庭观念、资产阶级享受思想、小资产阶级意识、思想背包袱、思想开小差等。大家非常有兴趣,因为这些名词在旧社会从来没有听说过。

 

4、学校没有音乐课,但大家都会唱许多歌曲。最流行的歌曲是:《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49年初毛主席在“中国”二字之前,又加上了一个“新”字)、《解放区的天》、《走!跟着毛泽东走》、《运输队长蒋介石》、《义勇军进行曲》(现在的国歌)……这许多歌曲都是不学自会,而且越唱越有劲。

 

 这些学生在努力学习和认真讨论(有时是激烈辩论)中学到了许多革命的道理。逐步改变旧思想,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

 

三、学生们的生活情况 

学生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当时享受供给制待遇。在学生中有不少人是有钱人家的少爷、小姐,但他们从未有人叫过苦。在我们从开封出发步行到达朱仙镇时(距开封45华里),有不少人脚上磨出血泡,但没有人叫苦。只有一位“小姐”抱着脚大哭起来。当时不但没有人同情她,反而批评她:“是资产阶级享受思想,怕吃苦就别干革命。”以后在行军路上就再见不到她哭了。现在我把当时的生活情况介绍如下:

 

1、吃饭:每餐都是吃的小米稠稀饭(用筷子能挑起来)。每餐的菜都是黄豆芽煮粉条,有时放进少量的豆腐。每星期改善一次生活,每人增加二两肉(十六两为一斤),在打菜时,每人可得到3、4片肉。同学们高兴地说:“豆腐就是命,见了肉不要命”。如果有学生病了,无论什么病一律吃“病号饭”。“病号饭”是一大碗白面做的汤面条,外加一个鸡蛋穗。“病号饭”当然比普通饭强多了,但奇怪的是:有些病号不承认自己有病,就是不吃病号饭。同学们劝他,他还是不吃。大队主任来了,就说:“你明明发烧有病,却硬说没有病。你要知道: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不爱护身体,就是对革命不负责任……”经过批评后才勉强把“病号饭”吃下去。如果现在的人见了,一定会说他是傻子。其实他并不傻,而是中原大学培养出来《不搞特殊化》的“傻子精神”。

 

2、穿衣:1948年11月每人发了一套黄绿色的粗布棉军衣。这些棉军衣不是工厂制造,而是农民手工缝制的,还有人说:是用石榴皮染的。这些棉衣又肥又大,身材低的学生穿上很像一件短棉大衣。我领的棉军衣里子是用碎布拼起来的,我查一查这个棉上衣的里子一共有22条碎布,用的线粗细不一,好像是由几个人缝成的。我的衣领很大,可以放进一条毛巾。因为棉军衣太胖,很多人为了保暖,必须外加腰带,有的用布腰带,有的用草绳,还有的用电线,真是“百花齐放”。偶然见到一个束皮带的,那真是时髦极了。

 

3、住宿:我们五个人(半个小组)被安排到县城以北五里头村的一家农民的牲口屋里。这两间房顶上都有大窟窿,可称为:“阳光直照,空气流通”。屋里喂养了一头驴和一头老牛,因为它们来得早,我们就得尊称它们为“牛大哥”、“驴二哥”。我们就在牲口旁边铺上干草,五个人并排挤在一起。万万没有料到,在半夜里这头驴叫了起来。我们并不在意,还说:“这是驴二哥唱歌欢迎我们的。”到了后半夜那头老牛又屙又尿,粪水溅了我们一身一脸。第二天我们找到大队主任要求换房。大队主任说“房子很不好找,你们就先将就着住吧!”我们也知道房子不好找,只好又回去了。大家找来一块木板,放在我们和牲口之间,就算解决问题了。

 

我们五个人,一个紧挨一个的睡在草铺上。地上很湿,又不洗澡,不久就生了虱子。这些虱子爬来爬去,全大队的队员没有一个不生虱子的。我们不但不嫌脏,反而给虱子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革命伴侣”。因为我们不革命时就没有虱子。

 

4、交通:学生们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从开封到宝丰县将近400华里,往返都是步行。在宝丰县每周听报告或讲课,往返每次十余里也都是步行。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因为这两条腿画在纸上,很象阿拉伯数字“11”,所以我们就称这两条腿为“十一号汽车”。

 

5、津贴:在学习期间,我们享受副连级供给制待遇,每人每月200元中州票(一块银元可以兑换220元中州票)。学生们都没有吃零食的习惯(谁吃零食就是资产阶级享受思想,在每晚的生活会上要受到批判。)有些年纪大的学员有吸烟的嗜好,都是自己制造的约四寸长的旱烟袋(名为旱吹),可以放在口袋里。吸的烟叶大多是各种树叶或粗茶叶里放些仁丹、用小磨香油搅拌一下。

 

中原大学迁往开封市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1948年11月经中原局决定:中原大学派出刘介愚、嵇文甫、林山等30人赴省会开封市作迁校的准备工作。11月下旬中原大学的首批毕业生189人被分配到各解放区的党政机关工作。

 

在淮海大会战的前夕,中原大学于1948年11月29日开始全校2000人在潘梓年副校长带领下,从宝丰县徒步向河南省省会开封市迁移。1948年12月中旬,中原大学迁至古城开封,借用原河南大学暂时空着的校址,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使中原大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此时华北联大文艺研究室,全国著名艺术家崔嵬等一行14人也调入中原大学,成立了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参加教学工作,下设文艺干部训练班(共培训四批文艺干部)。

 

中原大学迁至开封后,吸引了河南省和江南一带的大批学生,其中不少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占区前来开封投奔革命阵营,使中原大学迅速扩大,由原来的17个大队扩大到了37个大队,学员达3000多人。同时我们的学习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变:做到上课有教室,听报告有大礼堂,住宿有宿舍,还有一个存放了很多书籍的图书馆。学生们热情地学习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近代史,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中共介绍(党史)等科目。在教学中提倡民主,自由思考。在讨论时往往为了一道问题或一件事情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旧思想、旧观点、旧作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武器,结合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们弃旧图新,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

 

我所在的政治第十四大队,来到开封后只学习了三个半月就毕业了。除了政治学习外,还有半个月的军事训练(寒冬半夜紧急集合不能超过5分钟)。最后一个月是:“思想总结“。每个学员要理论联系实际,自作“三查”,由群众评议提高思想认识。一查家庭出身(从上三代查起),二查个人经历(从本人七岁查起),三查社会关系(查至近亲友的社会地位和政治面貌)。经过“三查”,在我们小组里查出一名国民党的现行特务分子,在全大队查出三名历史反革命分子。不发毕业证书,不安排工作。

 

在淮海大战决战期间,前线急需有文化的干部。1948年12月14日中原大学在第三、四、五、六、七政治大队中选出258人支援前线。1949年2月至3月又抽选出651名学生支援二野解放军,其中有300多人参加了渡江作战。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报名要求参加支援前线的行列。在大礼堂里高唱革命歌曲,眼含热泪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青年,奔赴杀敌战场。在大礼堂无数的毕业生告别了母校,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文艺研究室的同志们,分别到各政治大队教唱革命歌曲,教扭秧歌,教打腰鼓。不到一个月全校沸腾起来了。到处是一片歌声和欢乐的锣鼓声,有不少学生吃饭时端着饭碗扭秧歌。这时解放军势如破竹,天天有前线传来的胜利捷报,学生们兴高采烈,天天是锣鼓喧天地大搞庆祝活动。但学生们的生活仍和宝丰一样,只是把小米饭改成了窝窝头(又名铁塔)。过的生活仍然是:穿的粗布兵衣,吃的小米高粱,住的干草地铺,想的是打过长江。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经过激烈水战强行渡过长江。4月23日解放了南京城,占领了蒋介石的老巢总统府,4月26日解放了园林城市苏州市。当时随国民党南逃的河南大学师生在苏州市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此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吴芝圃指派开封市教育局长郭海长赶赴苏州联系迎接河南大学迁回开封原址。在刘伯承、陈毅、韦国青等军政领导的关怀下,调配车辆、渡船、组织人力保障供给,使河南大学1200名师生顺利返回开封。1949年6月19日河南大学与中原大学共同举行联欢晚会,庆祝河南大学顺利返汴,同时也欢送中原大学随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南迁武汉。

 

在中原大学南迁武汉之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重建河南大学。由中原大学留下一批师生作为重建河南大学的基础。当时决定留下的有:刘介愚、嵇文甫、王毅斋、贾君知等领导同志。1949年6月以中原大学留在开封的医学院、师训班共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干校(原豫西行政干校和伊洛公学)400余人为基础,使河南大学重建成立。

 

中原大学南迁后的发展情况(简述)

1949年5月16日解放了武汉三镇。由中原大学副教务长朱凡同志带领的第一批南下干部200人和文工团员95人,于5月17日(武汉市解放的第二天)随军进入武汉。中原大学文工团立即在武汉市区的大街上宣传党的各项城市政策,并表演了大型秧歌舞和腰鼓舞,革命歌曲大合唱,演出小型革命戏剧,使中原大学的形象威震武汉,三镇人人皆知。当时来中原大学报名的武汉学生达三、四千人。中原大学文工团还深入到各工厂、学校、戏曲剧团教唱革命歌曲、扭秧歌、打腰鼓、开展多项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使刚刚解放的武汉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中原大学到达武汉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由原来的政治大队短期培训干部,逐步向正规化专业大学发展。先后成立了文艺、财经、教育、政治四个专业性学院。

 

1950年4月在中原大学第四次院长会议上,潘梓年副校长在传达上级意见时说:中央已批准中原大学改称为:“中南人民大学”,真正成为全中南区各大院校中先进的高等学府。上级决定:校长范文澜免去职务,由孟夫唐任副校长,兼教务长,潘梓年任校长。1950年8月在庆祝中原大学建校二周年的大会上,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张难先在讲话中勉励中原大学:“继续大量地为国家培养各项建设人才,满足革命的需要。”中南局宣传部部长赵毅敏指出:“中原大学是中南六省两市培养革命干部的堡垒。”在1952年底中南局根据中南地区急需财经和政法干部的现实情况下决定撤销中原大学,分别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3年6月6日,孟夫唐副校长宣布了中南局的这一指示:“撤销中原大学。”

 

中原大学从创办到了撤销只有不到五年的时间,但在党的历史中却占有光荣的一页,她的功绩是永远存在的。更值得一书的是其继承院校在60年的过程中却培养出数十万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遍及祖国大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文章选自《岁月如歌》—校庆60周年回忆录